最近台灣確診人數飆升,大家身旁可能就有認識的人確診 😰。但現在情況已經與兩年前不同,如今疫苗 💉 普及加上病毒變種,染疫後大多都是輕症。然而,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是輕症,我們仍要注意過了急性期之後可能會出現的「新冠肺炎後遺症 (Post-COVID-19 Syndrome) 」😨。本週分享的文章會先簡介Post-COVID-19 Syndrome,並提出為什麼「運動」或許可以減輕Post-COVID-19 Syndrome。
💡 [新冠肺炎後遺症的定義]
英國國民保健署對Post-COVID-19 Syndrome的定義為:無法找出其他原因,且持續超過12週的症狀,這個症狀出現在感染新冠肺炎期間或是感染之後 (unexplained, persisting signs or symptoms over 12 weeks, developed during or after the COVID-19 infection)。根據英國官方統計,2020年四月到2021年三月之間的感染者 (多數輕症) ,大約有13.7%的人在染疫後12週仍持續有症狀❗️
💡 [新冠肺炎後遺症有哪些症狀?]
比較常出現的新冠肺炎後遺症症狀包括:
☑️ 呼吸困難
☑️ 嗅覺與味覺障礙
☑️ 疲倦
☑️ 頭痛
☑️ 記憶力與思考能力受影響 (腦霧)
☑️ 焦慮
☑️ 憂鬱
☑️ 睡眠障礙
☑️ 肌肉疼痛
☑️ 關節痛
💡 [運動在改善新冠肺炎後遺症中可能扮演的角色]
上週的文章分享了運動對免疫系統的好處。運動除了對「沒有染疫但缺乏身體活動者」很重要之外,對於「染疫過後出現新冠肺炎後遺症者」也很重要❗️❗️以下分享運動幫助我們改善新冠肺炎後遺症的可能原因。
✅ 運動對免疫系統健康有幫助
運動可以藉由維持周邊T細胞庫 (peripheral T-cell pool) 與自然殺手細胞 (NK cells) 來減緩免疫功能衰退,這可以幫助我們對抗病毒。然而,過多的運動或是太疲累的訓練可能會導致粒線體功能受損、造成系統性發炎反應❗️有新冠肺炎後遺症的人,應該要使用個人化的訓練課表來增強免疫功能❗️❗️
✅ 運動協助改善疲倦與肌肉關節疼痛
對於虛弱的特殊族群來說,肌力訓練 🏋️ 與含有各種不同元素的運動課表,早已被研究證實可以逆轉衰弱並恢復體能 💪。近來也有研究也顯示低負荷、低訓練量、不用練到力竭就可以產生進步,這點對於有新冠肺炎後遺症者很重要❗️因為這些患者體能衰退、容易疲勞。對於這些有新冠肺炎後遺症者來說,維持運動的「動機」是很重要的❗️讓他們使用有趣的課表,並達到愉快的運動體驗或許有有助於維持訓練動機。另外,訓練時也要給予有新冠肺炎後遺症者足夠的休息時間來恢復❗️
✅ 運動可以改善肺部症狀
肺部復健計畫可以改善呼吸困難與疲勞等症狀。連續或是間歇的耐力訓練都可以改善心肺功能,另外,肌力訓練也可以逆轉因肺部疾病導致體能衰弱,所伴隨而來的肌肉萎縮。所以肺部疾病患者應該進行 🏃🏋️ 同步訓練 (concurrent training),以獲得全方面的體能進步。
✅ 運動促進心血管健康
大家應該都知道運動對於心血管健康 🫀 的益處,運動帶來的生理適應如粒線體生物合成 (mitochondrial biogenesis)、心臟重塑 (cardiac remodeling)、血管新生 (angiogenesis)、血量增加 (blood volume expansion) 都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。對於心肺功能受影響者,應在運動課表中加入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的訓練內容。
✅ 運動刺激大腦可塑性並增進心理健康
運動可以透過分泌肌肉激素 (myokines) 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(BDNF),引發腦部神經化學與結構的變化,增加大腦可塑性 (plasticity) 並預防認知功能下降 🧠。規律運動也可以改善沮喪與焦慮,並幫助我們控制心情 😄。受新冠肺炎後遺症影響者,腦部與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狀,或許也可以透過規律運動來改善❗️
💡 [小結]
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個人化且有人監督下的運動訓練 (tailored and supervised exercise training),或許可以改善新冠肺炎後遺症。然而目前相關研究不足 🚫,關於最有效的運動類型、運動強度、訓練量等議題,仍有許多待研究的地方。另外,由於這些患者容易因疲勞而放棄運動,如何讓他們維持運動的動機也很重要❗️
參考資料:
Jimeno-Almazán, A., Pallarés, J. G., Buendía-Romero, Á., Martínez-Cava, A., Franco-López, F., Sánchez-Alcaraz Martínez, B. J., … & Courel-Ibáñez, J. (2021). Post-COVID-19 syndrome and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exercise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, 18(10), 5329.